bwin官网导语:理财文化万里行,基金走进千万家。欢迎大家搜索【华夏基金投资者教育基地】,关注“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教育宣传月”主题投资者教育活动,解锁更多理财知识。
“零基础学××兼职赚钱”“快速变现兼职”“先学后付,报名费50元锁定名额”……当这样的广告信息映入眼帘,对于刚踏入社会的大学生或是渴望增加收入的职场新人来说,无疑充满了巨大的吸引力。然而,在这些看似美好的承诺背后,可能隐藏着一种“培训贷”陷阱。
近期,消费者协会就接到了多起投诉,反映一些不良机构以“边学边赚钱”“先学后付”为噱头,通过虚假承诺诱导消费者贷款购买培训课程,不仅损害了消费者的经济利益,也扰乱了教育培训市场和金融市场的正常秩序。
近日,中国消费者协会发布《2025年上半年全国消协组织受理投诉情况分析》,数据显示,2025年上半年,全国消协组织共受理消费者投诉995971件,同比增长27.23%。尽管成功解决了超50万起纠纷,为消费者挽回了4.52亿元的经济损失,但投诉总量的迅猛增长依然令人忧心。(数据来源:中国消费网)
值得注意的是,在服务大类投诉数据中,金融服务类投诉量为7564件。与2024年上半年相比,金融服务类投诉比重有所上升,由0.24%升至0.76%。另外,教育培训服务类在投诉量统计中位居前列。2025年上半年累计投诉44126件,相较于去年同期的30712件,同比上升了43.7%。
如此大幅的增长,充分说明了教育培训领域存在的问题日益凸显,而“培训贷”正是其中的重灾区之一。许多消费者在不良机构的诱导下,陷入了“培训贷”的泥潭,不仅没有学到所谓的技能、赚到钱,反而背上了沉重的债务。截至2025年8月8日,在某投诉平台搜索“先学后付”,相关投诉共有18298条;搜索“培训贷”,相关投诉更是高达31750条。
前不久就有过这样的案例:今年4月底,张女士通过消协315平台投诉福建某商业保理有限公司。据张女士描述,4月初她在兼职平台上看到成都某教育有限公司的高薪兼职广告,该机构的培训总学费为8880元,她选择了部分费用分期付款。
该机构承诺她“随时可以退课”“还款没有压力”“边做兼职边还学费”“一个月能赚1000元到2000元”。但截至投诉前,张女士参与培训已近一个月,却一分钱都没赚到。当她向机构提出退课时,还被要求支付20%的违约金。
(资料来源:中国金融新闻网《别掉进“先学后付”等“培训贷”陷阱!中消协最新发布》,发布时间2025年8月8日。)
零基础高薪技能培训的背后往往隐藏着重重陷阱,下面来看看他们是如何一步步引消费者入“坑”的:
一些机构利用信息流广告、社交媒体软文、校园社群渗透、短视频平台种草等方式,铺天盖地宣传“零基础学原画”“学习好声音变现”等不切实际的高薪承诺。他们宣称,只要完成课程,就可以获得“保底订单”“高薪兼职”等收入保障。
为了让宣传更具说服力,他们甚至不惜伪造高额兼职收入截图,并安排“水军”在群内晒单,营造“学完就能轻松赚钱”的虚假繁荣。这些截图上的高额收入数字,让不少人心动不已。而这些被吸引的消费者中,在校大学生占了很大比例。这些群体由于社会经验不足,很容易被这些虚假宣传所迷惑。
当消费者对培训课程有些犹豫时,这些不良机构就会开始制造焦虑,进行“花式劝学”。他们会以“能力不足”“基础薄弱”为由,哄骗求职者进行入职培训或技能培训。接着,抛出“限时优惠”“先学后付”“兼职还贷”“分期付款”等看似非常人性化的条件,诱导消费者办理分期贷款。
在签订合同时,相关机构更是玩起了“合同迷雾”的把戏。他们有意模糊合同条款细节,对于退费条件等关键信息不明确告知消费者。比如,误导求职者在未明确贷款性质时就签署分期协议,将培训费用巧妙地转化为金融债务。
而且,合同中往往暗藏着诸多不合理条款,像“7天冷静期后不退费”“违约金高达30%”“指定某地仲裁委仲裁”等。这些条款大大增加了消费者的维权难度。部分消费者在学习过程中,发现课程质量差,与宣传的内容严重不符,想要提出解除合同时,却被机构以合同条款为由,要求承担高额违约金。此时,所谓的“先学后付”早已变成了“被迫贷款”。
面对“培训贷”的重重陷阱,消费者必须提高警惕,做好防范工作。记住以下两个“不要”和两个“拒绝”,能有效降低“踩坑”的可能性:
对任何宣称“零基础速成高薪”“学完保底收入”“边学边赚轻松还贷”的招聘或培训广告保持高度警惕。牢记任何正规、有价值的技能都需要时间和努力去积累,高薪必然对应高要求和高竞争。
而判断一家企业是否值得信赖,不能只看它包装得多么光鲜,关键要看它究竟有没有“里子”。大家可以先到“国家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”调一份企业信用体检报告,再去“中国执行信息公开网”看看它有没有赖账记录——一旦出现在被执行人名单里,就说明法院判决它仍拖着不还,钱包和诚信都悬。嫌麻烦的话,企查查、天眼查这类工具也能一键扒出工商底细。把广告词先放一边,让数据说话,再决定要不要把自己的钱交出去。
切勿轻易将身份证、学生证、毕业证等重要证件原件抵押给培训机构,复印件也需谨慎提供,并在其上明确注明“仅供XX机构报名审核使用”及日期,防止证件被滥用办理贷款或注册空壳公司。
对培训机构工作人员、所谓“合作金融机构”人员,甚至社交群内“热心学员”推荐的任何网络贷款、分期支付、信用评估等金融产品,一律说不。真正的正规教育分期,流程透明,会明确告知贷款性质、利率、还款方式及风险,并需本人独立操作确认。
在签订任何合同之前,都要仔细阅读合同的每一个条款,特别是关于权利义务、费用、退费、违约责任等方面的内容。如果发现合同中存在明显加重自身义务、减轻对方责任的“不平等条约”,要坚决拒绝签订。对于合同中模糊不清的条款,一定要要求对方解释清楚,必要时可以寻求法律专业人士的帮助,避免因合同问题陷入被动局面。
如果不慎陷入了“培训贷”的陷阱,不要惊慌失措更不要自认倒霉,要积极采取措施进行维权,尽可能减少自身的损失。
包括与机构的沟通记录、签订的合同、付款凭证、虚假的课程宣传资料、贷款相关的信息等。
可以尝试与培训机构进行沟通,说明自己的情况,要求解除合同、退还费用、取消贷款等。在协商过程中,要保持理性和冷静,避免与对方发生冲突。如果协商能够达成一致,要签订书面协议,确保双方的权利义务得到明确。
如果与机构协商无果,可以通过国家12315平台、全国12345政务服务便民热线平台,或者消费保、黑猫投诉等平台进行投诉举报。
另外,涉及贷款的情况,要及时与贷款机构沟通。向贷款机构说明自己是在被骗的情况下办理的贷款,要求暂停还款或调整还款方案。同时,要向贷款机构提供相关证据,证明自己的被骗事实。
如果通过上述方式仍无法解决问题,可以考虑通过法律途径维权。向法院提起诉讼,通过法律手段要求机构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,赔偿自己的损失。